产品分类

博爱县拜师傅牛肉丸总店

电话:13183134134

邮箱:460554828@qq.com

地址:博爱县许良镇大新庄北地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中原回族

发布时间:2019-04-30 14:32:36 文章来源:oucwsytr 点击次数:10175次

  河南省古称中州,位于中原腹地,历来是中国的政治正统之地、文化发祥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地,因“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缘故,所以也是英雄豪杰的向往之地。回回民族的先民们正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从而拓展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崭新格局。综合星星点点的珍贵史料,我们可以推断,中原回族的历史大致始于唐,发于宋,成于元,兴于明,黯于清,损于民 国,而盛于当代。

  如今在拥有9800多万人口的河南省,回族人口达到116万多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位居宁夏、青海之后,列全国第三位。作为全国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分布在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并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河南省现有郑州管城、洛阳瀍河和开封顺河等三个回族区、21个回族乡镇。回族人口超过10万人的省辖市有南阳、周口、商丘和郑州,豫西南镇南阳市的回族人口达15.6万人,有2个回族乡和138个回族聚居村,是河南省回族人口多的市。

  一、中原回族的来源

  翻开厚重的史册,中原大地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跨越历史的天空,上溯一千多年,我们可以看到回回先民们正穿越浩瀚无垠的沙漠、横渡波澜壮阔的海洋,沿着丝绸之路迤俪而来,他们抱着“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当以求之”的执著信念,以前无古人的豪迈气慨,带着文化交流、互通互市、睦邻友好或雇佣征伐的使命,踏上了高度文明的神州大地。从有关回族廖若星辰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发现,中原回族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来源:

  (一)入仕为官,携眷定居。

  东土大唐是当时世界争相结交的超级大国,经过“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如日中天,高宗到代宗的100多年间,大食国(阿拉伯地区)不断遣使来朝。到了宣宗朝,已居开元盛世又是100多年,大唐帝国的综合实力已趋于衰落,但国威尚存,因此来华的域外之人仍是络绎不绝。

  在《全唐文》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大中初年(公元847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连帅范阳公,得大食人李彦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李彦升是史册记述的第 一个做官的中原回回先民,他原不是姓李的,是及第受封后由宣宗赐的国姓。南宋理宗朝时,祖上来自西域鲁穆(东罗马帝国)的伊斯兰教徒马乾玠做了河南南阳府的知府,“以官籍家新野县”,其后世子孙辄定居该县沙堰镇,后人中有叫马家良者曾于清乾隆年间出任新野知县。

  元朝把国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色目人是元代对来自天山南北及葱岭以西的畏兀儿、回回、钦察、康里等西域人及唐兀人、汪古人的统称,回回人是其主要成份。由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被认为是“贵人”,出仕做官的很多,回回人中按朝廷规定担任各路同知的不少,也有破格做到达鲁花赤的,通常一个回回人做官,就有一大批回回百姓跟随。

  在历朝历代中,外省市的回民因做官而留居河南者也有一部分。现居南阳市内乡县的马姓回民,其始祖曾于清初在广东做官,卸任后携眷返回陕西途中,在邓县(今河南邓州市)落户。后又邀原籍一户亲属来邓定居,此户后来又迁入内乡县。这些在中原因仕入官的回回人,逐渐发展成为回族中的一部分。

  (二)来华蕃客,外交经商。

  唐、宋时期的经济是相对繁华的。《太平广记》记述,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7年),“胡商在开封买药”。有宋一代,可以讲是中国历史上富裕的王朝,其财政收入的年份达到了1.6亿贯,分别是明的十倍、清的五倍。开封这个在北宋叫做汴梁的首都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世界上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内手工业作坊、商店、旅舍、货摊林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那里开有夜市和晓市,夜市开到三更,晓市五更便又开张,这一经济现象延续到今。

  经济的繁荣吸引着外国商客纷纷来华经商或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不仅是昔日东京繁华的都市写照,那画面上悠然自得的驼队,就象一把金灿灿的钥匙,开启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融之门,那空灵的驼铃声仿佛跨越了时空还在激荡着今人的耳鼓。这些来自西域、有着伊斯兰教信仰的商人带来了日本的扇子、高丽(朝鲜)的墨料和大食的香料,还有象牙、珠宝、药材、犀角等珍希物品,用以朝贡和贸易。当然,这其中也有手工业者和宗教职业者。

  宋朝与大食、波斯等穆斯林国家来往密切,仅从宋太祖到徽宗148年间,大食人就朝贡46次。《宋会要稿》载:“今来大食诸国蕃客,乞往诸州及东京买卖。”由于清真寺是穆斯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开封自唐始就有了清真寺,这是有据可考的。到了北宋时期,这些东来的西域人就以开封为居住中心,他们围寺而居,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回回聚居区。这些被称为“蕃客”的人被后来的民族学家们称为回回民族的先民。

  《河南少数民族史稿》汇集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当时外国“蕃客”主要是通过两条路线辗转来到中原的:一是海路,即经安徽省入河南省的固始县、光州等地后到达开封或洛阳;或经安徽、正阳关到河南的周家口(今周口)、郾城,然后到洛阳。另一条是陆路,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然后再往东经西安进入洛阳或开封。因此,河南虽然不能说是回族先民先到达之地,但显然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定居和繁衍之地,这也是现今有“帝都”之称的开封和洛阳有回族区这一行政区划的历史原因。后来随着女真金朝的进攻,这些“西域夷人安插中原者”中的一部分随北宋朝廷的仓皇徙跸“从驾而南”,“遂为杭人”。

  值得一提的是,唐宋两朝的统治者对前来进行政治或经商活动的“蕃客”采取的是开放和包容的政策,如他们朝见皇帝可以平立不拜,君王龙颜大悦时还会受到加官爵、赐国姓、赠宅地等很高的荣誉和待遇,如此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蕃客”前来,穆哈默德的二十六世孙、亚布哈拉教主苏菲尔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率亲属和部下五千三百余人、驼马五千余骑朝贡宋王朝,被神宗授为本部正使总管。这些东来的大食人中不管是作为使臣来中国进行政治交往,还是私自来华从事经商活动,河南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这是他们留居中原并繁衍生息下来的重要原因。

  (三)随军征战,屯田留华。

  史载元时“回回皆以中原为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格局,这和元朝西征和军垦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据考证,大量的回回先民是在元朝初期开始迁入内地的。成吉思汗西征回返蒙古途中,带回了大批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元朝统治者把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编入了“探马赤军”。这个又被称为“回回军”的军队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为维护蒙古政权而成立的主要武装力量,他们会同蒙古军队进入中原与宋朝军队作战,为创建大元帝国的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里,笔者想重点谈谈探马赤军与中原的关系。“南北混一之后,以蒙古、探马赤军屯于中原之地”,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与民杂耕,横亘中原”。元朝的官方文书把这些人统称为“回回”,并代替了前朝“蕃客”、“大食人”等等称谓。1235年元太宗时期,回回人被政府正式编入户籍,名曰“回回户”,有了正式的中国国籍,列为元朝八大民族之一。这种军屯形式在河南南阳尤为普遍。

  元时的南阳因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被辟为军屯的重点地区,以实现元政府扩大耕地面积,尽快增加财赋收入的目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到元八年(公元1271年)立南阳屯田总府,屯田一万零六百六十三顷七亩”。这些屯田军士起初是以兵营的形式相聚而居,后来采用了军农合一的制度,到到元二十九年(公元1293年)的时候,“命蒙古、探马赤军人一体入社,依例劝课”,1297年“徙襄阳屯田合刺鲁军于南阳”,每户给田150亩。在此情况下,兵营逐步由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与周边各民族群众、尤其是汉族群众通婚,使兵营的军事性质逐渐淡化,而代之以回回聚居的村镇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聚居的地方被人叫做“回回营”、“回回寨”、“回回屯”或“回回凹”等,从而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在明嘉靖年间撰修的《南阳府志校注》上讲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南阳县还尚存元朝军士的屯田点六十一处,其中原设的石桥屯、岳庙屯、瓦店屯、泉庄屯、黄池陂等十二处,到今仍是回族人的聚居村庄。这说明元代的屯田现象是促使回回人能长期留居中原,通过婚姻、入仕、进教、经商等形式相聚而居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推断:在中原正统统治不到百年的元帝国,却使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族——回族,这是元朝独有的历史贡献。

  (四)强 迫同化,通婚进教。

  正史稗野中广为传颂的“十回保朱”就发生在元末明初的战乱岁月,想必是帮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大将常遇春、胡大海、蓝玉、冯胜等回族将领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民族形象给这位开国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常遇春们的丰功伟绩并没有影响明王朝民族同化政策的制定。

  由于明朝的统治者担心“胡元入主中国,其各族散处天下者,难以遽绝。夫本类嫁娶有禁者,恐其类日滋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发布的朝廷诏令中讲:“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通婚,不许本类自相嫁娶”,《明律》规定“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朱元璋的主观愿望是为了尽快地同化取消回回民族,但即使有这样的限止,仍难以禁绝回族人的内部通婚,如常遇春和蓝玉是郎舅关系,而常又与冯胜是儿女亲家。

  还有让明朝统治者始料不及的是,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人凡与非伊斯兰教徒通婚者,对方必须进教后方可完婚。不管是“汉男回女”、还是“回男汉女”,基本上把自己的另一半变成了回族人。这种以通婚的方式入教的其他民族成员在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也自称是回族,结果是回族人不仅没被同化,队伍反而扩大了,同时还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了解和学习。

  “进教”是回族吸收其他民族的融入,以壮大自己队伍的特殊形式,主要原因是通婚,也有信仰的因素。由于回族与伊斯兰教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吸收进了很多民族成份,如汉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以及部分犹太人的成份。《回回来源史略》对“回回”二字的解释是:“回回二字少人知,迥光达上透玄机,圣人传命口内口,心出东方又转西,教道遵行心口同,明命字义都相同,言里言外俱如一,唯用回字能表明。”用伊斯兰教的观念来解释,说明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关系。

  元代被称为“中原硕儒”的马祖常,其祖父习礼吉思原是维吾尔族,在光州(今河南潢川)任达鲁花赤,后融于回回之中,其后裔到今仍是回族,居住在信阳市潢川县城内;在宋代,开封居住着500多家从印度来的犹太人,到唐代形成了“七姓八家”,尚有200多户。他们长期与回族杂处,因在经济、信仰和习俗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遂融入回族,人称“蓝帽回回”;回族拜氏据传是元代蒙古贵族木华黎的后人,因改奉伊斯兰教就成了回族人,木华黎的另一支后人今在南阳的社旗县聚居,到今仍是蒙古族。又如蒙古瓦刺部中有不少伊斯兰教徒,归附中原后遂渐变为回回人。

  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代,河南在60个回族相对集中的地方建有128场清真寺,到了清代中期,河南已在78个县中创建清真寺284坊,反映出河南回族分布之广。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有了较为严格的界定,进教只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进教的人已不能自称为回族,更不能把民族成份改为回族了。

  (五)源自外省,迁徙而来。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到今还流传着自己的始祖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故事。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说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那场发生在元末明初的“填河南”运动,在今人的眼里只是一种淡淡的根的情愫,对先祖们背井离乡的悲惨景况则知之甚少。

  拨开历史的迷雾,参考民间的传说,我们能够想象出一幅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在河南主战场长年混战的悲壮画卷,那时的河南百姓死伤惨重,流离失所,中原大地赤地千里,荒芜人烟。到了明初,朝廷为休养生息,强制将山西的居民向河南迁移。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志》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明洪武到永乐年间,曾七次在广济寺集中“有丁无田”、“丁多田少”之户,徙居彰德(今河南安阳市)、卫辉(今河南汲县)、怀庆(今河南沁阳以及其他地方)等地。据说当时的洪洞县民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朝廷只好设下圈套,贴出布告说不愿迁到河南的,都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善良的县民们于是就上了官家的当,在官军的一声呐喊中束手就擒,他们一个个被绳捆锁绑穿成 人串向河南赶去。移民们一时哭啼连天,声如悲鸿,他们几步一回头,直到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在泪眼中消失。迁徙途中,饥寒交迫的移民不时报告:“官家,我要小便,请把我手解开!”说的多了,就直接说“我要解手”,这就是河南方言中“解手”一词的由来。

  这群强制搬迁的移民队伍当中就有部分是回族人。河南回族比较聚居的孟州市桑坡村的丁姓始祖丁贵就是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县迁来的,到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丁氏后人又迁原南阳县石桥镇(今属卧龙区),丁贵之孙丁明迁新野县沙堰镇横堤铺,又迁南阳各地;今丁氏不但分布全省,还分散到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也有迁居国外者。

  《河南少数民族史稿》考证到:南阳市镇平县贾宋镇桥北村的吴、闻、牧、马、李、王姓回族人和城郊乡王庄村、柳泉铺乡水沟村水姓回族人,以及禹州市山货回族乡山货厂村一带的赵姓、柘城县韩氏等世代相传其始祖是“洪洞县迁民而来的”。洛阳瀍河区马坡村的马姓回族人到今还保留着民 国年间拍摄的洪洞县大槐树的照片,以作为怀念祖籍的物证。据说洪洞县移民有一个较为直接的辨别方法,就是他们的小脚趾的趾甲是上翘分叉的。但这一时期的回族移民中很多不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而是来自的枣营、石榴园,南阳黄姓回族中还有来自武陟县木蓝店一说。

  陈廷良先生著的《民族史讲义》认为,河南回族中的大部分不是来自山西洪洞县,他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四面八方迁入河南某个地方,而后又迁徙省内各地。如博爱之陈姓,沁阳之买姓,孟州桑坡之白姓、张姓,郑州荥阳的艾、法、帖、虎姓以及开封的袁姓等回族就是这种情况。另外,明政府还把河南作为西域内附回回等民族的安置省份,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五月“将先年哈密残破、夷人随吐鲁番使臣入境分寄甘肃一带者,暂送腹里陕西、河南地方,拔地给粮。”

  与洪洞那场悲惨的移民场景相比,因经商迁徙定居河南的回族则显得喜庆一些且人数更多。如北京香椿胡同的袁氏,于明朝期间迁居开封东大街,后又迁到沁阳县南关,清初到济源县庙街镇下街村落户。宛城区黄台岗乡陈寨村陈姓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从原籍陕西省渭南龙岗村迁入河南南阳。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油坊马”出于陕西扶风县,开封市经营马豫兴桶子鸡的马家则是在清末由南京迁来的。此外还有来自京、津、冀、皖、鲁等地的回族人。山东济宁市和荷泽市的回族中有一些人移居河南省东部经营皮毛业和皮革业。

  到清代前期,中原地区已成为继陕甘后全国第二大回族聚居区。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商丘都有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在县城中,则主要集中在沁阳、博爱、太康、淮阳、睢县、邓州、镇平、方城、襄城、禹州、固始、宁陵、西平等地。纯回族居住的村庄也很多,禹州的山货场、太康的沙卯刘、淮阳的苏家花园、荥阳的金寨等等都是回族聚居的大村落。

  中原回族的姓氏也有自己的特色。孟州市桑坡村的回族姓氏有个顺口溜:“丁白张、买拜王,郭马姬、闪哈杨、李卢艾、袁麻庞、彭摆沙、满刘尚。”

  其他地方还有海、虎、赵、答、党、古、黄、金、兰、梁、米、撒、赛、沙、石、苏、孙、铁、宛、魏、吴、薛、郑等,每个姓氏都有一段生存发展的历史。

  建国后,回族人口的来源则更多,流动更频繁。据全国第 一到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河南回族人口分别为38.7万、47.9万、73万和84.1万,到目前已达106万,呈快速的增长态势,这是一个民族欣欣向荣的主要标志。

  以上五个方面是回族形成的主要因素,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因素不是单独隔裂的,也不是先后为序的,而是交替进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罢了。可以说回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她在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让我们用敬爱的周总理讲的“回族是从阿拉伯、小亚细亚来的,并且时代并不太远,据说到现在不过一千多年……回族之所以这么多,就是因为它能把别的民族成份吸收进去,吸收了就壮大了”这句话来做为本章的结尾吧!

  二、中原回族的经济生活

  在经济生活方面,回族有着自己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

  有元一代,屯田是回回人在中原定居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回回又是有经商传统的民族,很多回回成为朝廷的“理财之臣”,回回商人从中亚等地络绎来到中原、江南各地,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元时关税也多由回回创造。手工业主要是东来的回回军匠带来的,当时在中原鄢陵县的回回炮手达万余户,这些人被“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也走了农业之路。

  明代的回族经济仍以农业为主,采取的却是民垦的形式,朝廷通过强制移民,使许多荒芜的土地在勤劳的回族人民手中变成了良田,畜牧业也有了发展。中原回族工业中以皮革业、硝盐业、制香业为传统产业,明代回族商人很出名,有“买卖回回”和“识宝回回”之称,主要从事的是茶马、珠宝、饮食等行业。海禁后,回族商人失去了自元以来的海外贸易优势,牛羊屠宰业和饮食业成了新的产业。自此,经商成了回民传统的养家致富的主要谋生手段。

  清初除农业外,牛羊屠宰业已成为回族的重要行业。河南有“回回一杆秤两把刀,一把切牛肉,一把割皮条”之说,制革和皮毛已成为传统产业,那时的桑坡村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皮货集散中心。

  民 国时的回族,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由于局势动荡不安,加之城镇经济不稳定,广大回民以小商小贩为主,处于贫困状态。

  建国前的回族大众始终摆脱不了“穷回回”的帽子。过去开封市回民中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拾街头、皮毛行、干澡塘、当茶房、卖零食、宰牛羊、当经纪、闯五行”,就是再贴切不过的反映。昔日的郑州市北大街,也是闻名的“穷北街”,那里挑担叫卖的多,住破漏房子的多,目不识丁的文盲多,逃荒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在广大农村中的很多回族群众则过着“住的破草房,穿的烂衣裳,吃糠咽菜度时光”的日子。

  建国后,中原回族的命运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回族大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一跃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劳动者,很多人参加了工作,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回族人口大省,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切实措施,回族群众收益是多的,民族区乡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1年前,全省60%以上的回族人民的生活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到1993年已有85%的人口赶上或超过当地平均发展水平;1992年,全省达到小康村标准的回族聚居村有35个,两年后达到了80个,到2005年全省达到小康村的民族村达239个。回族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25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5.8万人。

  河南省的回族区乡镇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各具特色。2005年,全省24个民族区乡镇的GDP达96.5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GDP达到19.1亿元,人均收入9816元,成为全省回族区、乡镇中的龙头老大。由于三个城市回族区分别位于郑汴洛三个中心城市的核心位置,根据《河南省少数民族发展“十一五”规划》,今后五年,大型的经济发展项目要向这三区倾斜,以促使管城、瀍河两区建成商贸物流中心,顺河成为清真饮食和旅游服务一条街。

  在回族乡镇中,形成了以方城县袁店回族乡的小杂果基地、许昌市颖桥回族乡的电脑农业、平顶山郏县姚庄回族乡的清真风味餐饮业、叶县马庄回族乡的黄牛屠宰加工业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禹州市山货回族乡早是由回回人开垦出来的沃土,历来以“山货”扬名,现在的山贷人除了中药材传统产业外,农机配件也是文明瑕迩。

  民族村同样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建设中,创造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孟县桑坡回族村发展“公司加农户”共同致富、沁阳市水南关回族村以村办集体企业为基础,发展私营经济共同富裕;宁陵县东关回族村以村办集体企业为龙头,组成企业集团带动全村共同富裕;郑州市中原区牛寨回族村,依托城市建设大市场,成为了都市农村。

  中原的回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回族善经营、会管理的传统发挥到了作用,一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涌现出一大批龙头民族企业和优秀回族企业家,皮革、清真饮食等传统产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河南范氏皮业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资产4.9亿元,其主要生产的黄牛皮革系列品,年产值达到8亿元;淇县永达食业、大用实业年产清真肉鸡系列达9亿吨,上交税利近800万元;以“双汇清真罐头”、“南街村集团清真调味品”、开封市的马豫兴桶子鸡为代表的清真食品知名度高,信誉好,在市场中占有着份额大;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的纯天然清真调味品生产企业,该企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累计回报社会600多万元,还建立了河南省十三香女子足球俱乐部。

  当前,河南省在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开展了建设少数民族新农村活动,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热烈欢迎,主动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

  三、中原回族的政治地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族人的有着迥异的政治地位。元时的回回人是色目人中的重要一支,由于为元朝的建立做出过杰出贡献,所以在法律、科举、仕官、萌叙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待遇,但广大被俘的“回回人和工匠”则受于压迫地位。

  到了明代,朝廷对回族采取了同化和怀柔政策,虽在回族上层人士中封了许多高 官宦爵,但对回族的戒备和防范仍是一根时常紧绷的弦。明中叶后,则对回族实行了歧视压迫政策,河南回民时时为反抗压迫而揭竿而起。

  清朝在对回族歧视、镇 压外,又多了条分化的政策。清初回族人中武将居多,清廷就让他们统兵镇 压回族和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对回族采取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歧视、分化、挑拨、镇 压是其惯用的伎俩。

  在民 国时期,孙中山先生虽提出了“汉蒙满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但“回”实指维吾尔。蒋介石一直以宗族论代替民族论,不承认回族是一个民族,而妄称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由此全国歧视侮辱回族的案事件时有发生。

  只有中国共 产党才使回族真正体会到民族平等的意义。194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延安清真寺题写“清真寺”匾额,边区政府赠送“众志成城”的横匾,以示回汉同心,1944年,我党在《回回民族问题》中,第 一次提出了回族并非宗教问题而是民族问题的论断,回族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正式成员被认定下来,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注重从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入手,着力培育各类建设人才。目前,全省有郑州市回民中学等回族中小学407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广大回族人已从过去轻学重商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支持、鼓励子女入学深造。少数民族班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于1983年的河南省民族中专(今为河南省民族职业学院)是全省民族工作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河南民族工作系统的很多干部都毕业于该校。全国、省、市、县、乡等各级回族人 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其他民族成员一起,积极为国家和中原的发展大计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四、中原回族著名人物

  回族从形成伊始,就有许多先贤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民族的振兴,或挺身而出匡扶正义,或舍生取义名留汗青,或著书立说教诲后人,或大办实业造福桑梓。这些先贤的事迹炳如北斗,不胜枚举。南阳市唐河县回族中现存一本《清真先正言行略》就记载了许多灿若星汉的回族历史人物。

  明朝是回族人才辈出的朝代,在中原大地的回族先贤更是数不胜数。邓州人铁铉(1366-1402),明太祖时任都督府断事,被朱元璋赐字“鼎石”,惠帝时任山东参政。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铁铉守济南,对朱棣进行了顽强抵抗,一度大破朱军,使燕王久攻济南三月不下,铁铉因功升任兵部尚书。朱棣占领南京时,铁铉兵溃被俘。燕王在南京称帝后,铁铉反背坐于朝廷大骂成祖,遂被分尸而死。550年后,毛泽东参观铁公祠时盛赞:“铁铉这个人很有气节”。

  文武兼备的名宦有河南钧州(今禹州市)的马文升(1426—1510年),他先后在浙江、山西、湖广、福建为官,所到之处,除暴安良,有口皆碑。马文升的一生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与处理西北蒙古族、回疆、辽东满族等民族问题紧密关联,在征战杀伐、招抚绥靖、置关互市等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44岁进为兵部右侍郎,从此文职人士统帅军队。75岁累官到兵部、吏部尚书,辅佐朝政。“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马文升在戎马倥偬或操持国务中不辍笔耕,有《约斋集》、《奏议》及《三事记》、《马端肃公三记》传世。

  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河南固始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回族大学者,他就是蒋湘南(1796一1847年)。蒋湘南的文学造诣很深,他的散文气势宏伟、自成一家之言,主要汇集于《七经楼文钞》一书中。他又是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春晖阁诗钞选》。他还是一位方志学家,先后参与编写或主编《陕西通志》、《江苏通志》、《夏邑县志》、《鲁山县志》等。

  中原回族中还不乏反封建斗士。文有反对封建礼教的旗手李贽(1527—1602年),他也是固始县人,是明代后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因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科举制度、公开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称赞武则天的政治成就等“过格”思想,被统治阶级所不容而迫 害而死。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他还为《忠义水浒全传》和《三国演义》作了详细的批注。武有领导捻军起义的永城县回民苏天福,从1852年起,他率领的义军纵横于豫苏皖境内,多次大败清军,军威大振。1857年3月,太平军、捻军在安徽霍丘会师联合抗清,苏天福被太平天国封为“立天侯”。苏天福所部捻军曾配合太平军参加了六安保卫战和三河战役,并在太平军时支持下攻占安徽定远。但随着天京(南京)被围和太平军的失利,捻军斗争形势也日益严峻,1863年雉河集决战失利,苏天福因叛徒出卖而被僧格林沁杀害。

  中原回族中为民族独立,抗击外侮的志士仁人也有不少。如邓州人马殿甲是嘉庆朝武状元,19世纪20年代,新疆大和卓张格尔在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下,发动了企图分 裂祖国的叛乱,马殿甲奉命征讨,大获全胜。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他又率军屡败入侵的英军,为维护祖国尊严做出了贡献。咸丰朝又出了一位抗击英法联军而血染大沽炮台的郑州人沙春元。

  辛亥革 命时期,有参加武昌首义的河南固始的马骥云、有参加伊犁起义的新野县沙堰村的马凌霄。全民抗战时期,有抗日英雄济源市下街村人的袁良惠、睢县东关的海凤阁和开封人马庆华。解放战争时间,则有名垂桐柏革 命史的金荣贞、金孚光姐弟。在祖国遭受外侮时,和全国民众一起救亡的回族英雄群体也是层出不穷。在抗战时期,河南省博爱县大新庄、民权县胡集、睢县潮庄等地都先后组建了回民大队,他们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为中原的解放立下了奇功。南阳的水子立曾任河南回教救国协会南阳县支会长,他与黄池陂村的马振武一道,组织“黄池陂抗日救国服务队”,自制土炮、台炮和火药,修寨垣,建炮楼,指挥全村回族老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和皇协军的进攻,保住了寨垣,打击了敌人的猖狂气焰。

  到了现代,中原回族中又出现了许多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的人物,在史学界有开封人白寿彝先生,他对中国伊斯兰教史及回族史的研究,完成了前人未竟的历史任务,对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有《中国交通史》、《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回族人物志》、《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等巨著,到今仍作为教科书影响着人们。以《焦裕禄——县委书 记的榜样》闻名遐迩的前新华社社长穆青,是河南省杞县人。他在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周口市沈丘县人马杰曾担任洛阳市第 一拖拉机制造厂首任厂长,后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空军副司令员。从南阳走出去的回族干部也有很多,如原国家民委常务副主任赵延年、原省民委副主任虎轩昌等。在文教科技界中,有被美国传记研究中心授予“国际杰出人物”的南阳人吴云鹏,有河南省医科大学教授、开封人张效房,他为眼内异物定位技术发明的“张氏定理”到今被国际医学界所通用。宗教界人士中知名的有洛阳人马自成阿訇、孟州人庞士谦先生等。

  五、中原回族的婚葬习俗

  居于中原的回族由于屯田、经商、信仰、婚嫁、强迁等原因,自然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与散杂于汉族中的蒙古、满族相比,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象是一条绿色的纽带把共同信仰的各族人民揉合在一起,促使了回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的形成,并保留了许多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和中原回族的地域特点,新老教派之间、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之间的回族在生活习俗等细节上又有些许的差异。

  先说婚俗,在中原回族的潜意识里,青年男女都是回族的条件,其次考虑是“男回女汉”的搭配,如果是“女回男汉”的话,老人会担心女儿的清真饮食习俗可能被改变。但不管是“男汉”或“女汉”,一般都要进教,请阿訇主持念清真言,取经名等仪轨成为穆斯林,这样婚姻才算成功。回族的婚期一般定在周四(“盘缠”)或周五(主麻日)。阿訇作为证婚人坐在上边,新郎新娘坐在阿訇对面,双方亲友参加,阿訇要念“伊扎布”,并问新郎新娘是否同意娶(嫁)对方,新郎新娘要用阿语答道“盖布力克而丹”、“达丹”以示自愿,然后阿訇将红枣、花生、核桃、白果等向新郎新娘撒去。中原回族的婚姻也有一定的汉化成份,如一般都要走定亲、下贴、下定、纳聘等形式,但婚礼时禁鼓乐和放炮。

  中原回族久居汉族之中,在不少的生活细节上表现出回汉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他们在开斋、宰牲、圣纪这三大节日中尤为重视开斋节,届时要在清真寺举行大型的庆典,各级党政领导和兄弟民族的群众都要到寺里祝贺。又如回族人原是不贴对联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文化的相互交融,现在很多回族家庭在开斋、结婚,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也请阿訇写上红红的“经对子”贴于门边,以示自己喜庆的心情。有的家庭干脆用马赛克等烧制的经对子镶于门边,以图美观大方和一劳永逸。回族家庭中一般有经 文中堂,有的则配以“松竹梅兰”等图案。回族群众在一起交谈时,会随口夹杂着经堂语,如把机遇叫“腮拜卜”、厌恶叫“哈梯”、受惩叫“遭姑那海”等。

  中原回族在服饰上喜绿爱白,因为绿色象征和平,白色象征无瑕。男子戴白、黑色礼拜帽,也有古兰和镶金花的。妇女戴黑、白纱盖头,姑娘戴深绿色的。在大型盛典和参加重要会议时,回族群众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一般社会生活中,则着便装,戴礼拜帽和盖头。

  在饮食方面,中原回族以面、米为主,在肉食上强调清真,禁食猪肉,经阿訇念“台思米”下刀后的牛、羊、鸡等牲畜中如果没放血及这些动物身上的不洁之物也不食用。传统美食主要有“油香”、“馓子”、“烧麦”、“羊肉烩面”、“牛肉板面”等。

  中原回族另一个重要的习俗表现在丧葬方面,他们强调从速从俭土葬,一般不超过三天,禁止铺张,禁放鞭炮、吹响器等等。在中原回族人中,不管他今世是干什么的,无常的时候都要按伊斯兰教的丧葬仪轨办理:临终前要请阿訇念“讨白”做忏悔,气终时,家人要将亡者身体摆平,使其面容安详,然后头北足南放于正堂,面西而卧。亲属要在亡人身旁陪伴,并派人去政府为设置有回民瘗地或家族购买的墓地里“打坑”。回民不讲风水,只求地势北高南低,土质好,不上浸水为好。出殡当天请阿訇发送,先给亡人施水,用白布裹之放入“塔布”后,举行站“者那则”仪式,然后送去埋葬。老派允许女眷送亡者到坟地,而新派则不许。家属为亡者过7日、40日、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忌,过四十周年则不再“念想”,每年开斋节要“上坟”。

  讲述一定区域内一个民族的来源和发展是件严肃的事情,由于笔者掌握资料有限,由此产生的观点或许有偏差和谬误,在此特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并诚挚邀请就此问题进行商榷。

  (作者系开封市文联副主席、河南大学客座教授、省作协会员)



  • 一键拨号
  • message
    短信咨询
  • map
    查看地图
  • ewm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