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博爱县拜师傅牛肉丸总店

电话:13183134134

邮箱:460554828@qq.com

地址:博爱县许良镇大新庄北地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回族姓氏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30 14:41:06 文章来源:oucwsytr 点击次数:9900次

  中国的回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成份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她的历史比较短,追溯起来比较容易。现在从姓氏家谱可以看到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另外还能从姓氏上看出其他民族融入回族之中。这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民族关系提供了许多史料。

  1.汉族融入回族之中

  这在元代就已存在,杨志玖先生在《元史三论》中专门作元代回汉通婚考。汉族成员进入回族行列,主要是与回族联姻、信仰伊斯兰教而成为回族。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其祖辈姓林,经常泛海经商,娶回回妇女为妻,从回回习俗。因之,林家分为林李两姓,林姓为汉族,李姓为回族,有些林姓后来也成了回族。

  云南沙甸林姓回回为大族,约400余家,林家祖籍福建,是商朝比干的后裔。始祖林钟元朝至元年随咸阳王瞻思丁,官昆明城守城参将。瞻思丁十分赏识林钟,遂将女嫁于他,钟即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随后由昆明到石屏,后到沙甸,林姓回族遂成沙甸一大族。民国时沙甸林仲明、林兴华,林兴昌皆为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生,并在中国回族研究和阿拉伯语方面有所成就。

  汉族随伊斯兰教,还有因经商或收养关系而成回族的。例如,宁夏永宁县纳家户的张姓回族,清末到宁夏经商,落居回族聚居的纳家户后,皈依伊斯兰教,随回族习俗,现在成了虔诚的穆斯林。

  2.蒙古人入籍回族

  蒙古族人融于回回之中从元代就开始了,最为有名的是《多桑蒙古史》引《史集》所记载安西王阿难答所率15万蒙古兵大半信仰伊斯兰教,变成了回回人。到了明代,禁胡语、胡服、胡姓,使部分蒙古人加入到回回行列,还有明代归附的蒙古人也有些成了回族人。在今西北回族聚居区仍然有脱、妥、铁、帖。达、朵、火、贴、燕、何、塔、忽、萨、合、和等姓氏,从姓氏考察几乎都来源于蒙古人的姓氏。今沈阳脱姓回回为一望族,《脱氏家谱》记载脱姓的始祖为元丞相脱脱,从14世纪中叶定居沈阳,信仰伊斯兰教,传脱姓回回,遂成沈阳明清以来回族一大姓。

  3.维吾尔人融入回族

  现在,从家谱,史籍中仍然可以看到回族中维吾尔人的成份,即使从骨骼特征上,也能在今西北回族地区看到,而历史记载就更多了。

  元末被封为甘肃佥事的西域维吾尔人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仍授原职,后封为土司,并率部众驻往碾伯巴州米拉沟一带(今青海民和县境内)。薛都尔丁所率部分维族人与当地土居人联姻,尤其是与当地的冶土司联姻。今青海民和、乐都县冶姓回回是维族人的后裔。

  河南省固始县《陈氏宗谱》载:陈姓回回原是安徽徽州人,元朝时祖上在安徽做学正官员,与维吾尔族文学家马祖常联姻。元朝中期迁河南潢州小南海(今回回营),后因生活所迫迁往固始。今陈,马两姓后裔河南、安徽皆有之。

  湖南常德的翦姓仍知自己是维族,翦伯赞、翦天聪为当地翦姓名人。而迁往中原、西北的翦姓都已变成了回族。即使今天湖南常德回维村的翦姓维族人,基本上与回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人体骨骼特征上,与回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鲜姓的先祖是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来内地,其后裔转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宁夏固原县的鲜姓是清末由青海迁来,而西吉县的鲜姓是1949年前后迁来的。今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宁夏鲜姓回回有共同的渊源。

  4.犹太人进入回族行列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称“珠赫”,穆斯林的《汉译塔布》称“朱乎得”。犹太人善经商,在我国的主要大城市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与回族相似,唐宋时从海路来的犹太人,落籍河南开封的较多,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明代开封犹太人有17姓。清初还有李,赵、艾、张、高、金、石七姓,称“七姓回子”,又因犹太人喜戴蓝色帽或缠蓝色布,又称“蓝帽回回”,今仍居住在开封南的北教经胡同。融于回族中的犹太人后裔对外都称是回回人。

  5.菲律宾穆斯林加入中国回族行列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国(观菲律宾的一部分)的苏禄东王率使团访京,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王妃和次子温嗒刺、三子安都鲁等为其守墓,后定居中国不归。因信仰习俗与当地回民相同,并与之通婚联姻,在今德州的北营村落居,其后裔以温、安两姓相称,成为今山东回族的一份子。1986年拍摄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6.越南穆斯林加入中国回族之中

  今海南省5 000多回族全部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乡。据明万历年间的《琼州府志》记载:琼州回民的祖先大约在宋元之间从古占城(今越南平定省一带) “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后居住三亚市、陵水县一带。今当地人仍称呼回民为“蕃人”,也以蒲姓居多。

  7.藏族人加入回族行列

  最为典型的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的德恒隆和阿石隆两个乡,有近万藏胞加入回族中来。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前后,甘肃省河州花寺门宦教主马来迟到青海循化进行宣教活动,在卡力岗地区藏族中,以伊斯兰教教义“顺从和平”来制止当地的仇杀和械斗,并用回族的风俗影响藏族同胞。经过长期的演化,在信仰、伙食习俗上当地藏族与回族无大的差别。如今他们的后裔已成了回族,而不称藏族了,并以马姓居多。

  在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区中甸县的“藏回回”,生活习俗沿用藏族的,但信仰伊斯兰教,过回族节日,严格遵守回族的禁忌习俗,在姓氏上也很有意思,例如藏回马成龙阿訇,伊斯兰教经名为伊斯玛伊,藏名此里皮楚(意为长寿),汉名马成龙。

  8.傣族,白族同胞融入回族之中

  在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曼赛回(傣语为:银裤带寨的回族),曼乱回(住在小山凹里的回族),傣族人称他们为“帕西傣” (傣语为:回傣),他们自称为回族。进入傣族地区的回族主要是经商和杜文秀起义失败后避难下层,与傣族妇女联姻,形成了今天的“帕西傣”。帕西傣的姓氏也很能说明回族与傣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每个帕西傣出生后,按傣族习惯男孩称岩,女孩称玉。结婚生孩子后,子以长男或长女名称呼,他们生下来七天后,又请阿訇起经名,长大工作后,又要起汉文官名。例如曼乱回的马玉芹,小时候依傣族习俗,父母给她取名玉六尖叫(即象麝香一样香,象玛瑙一样美);她结婚以生了大儿子取名灭岩勒,村中人就依傣族习惯称呼她为灭岩勒(岩勒的妈);她出生后阿訇给她取经名麦里央;1953年她上大学时取汉文官名为马玉芹。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部分回族,他们也是经商和杜文秀起义失败后进入白族地区,同白族联姻,成为今天白族地区的回族。他们生活习俗严格遵守回族穆斯林的习俗,在姓氏上既有经名、汉文官名,也有白族的名字。

  9.原苏联的东干族

  在原苏联境内的东干族,他们自称为回族,老回回,也称为中原的人,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由白彦虎等率甘、陕、新疆的回族进入俄境内回族的后裔。他们许多生活习俗与今两北回族相同,但受俄罗斯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姓氏上东干族巳不使用穆,白、马、沙、黑,哈等单字姓,而是使用父子联名制,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在男子名后加耶夫,如马沙耶夫,在女子名后加耶娃,如曼苏耶娃等。俄罗斯境内的东干族从族源上看应包括在我国回族之中。

  10.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

  从今天回族的一些姓氏来看,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可能有融入回族之中的。

  金国女真人的国姓是完颜,而今江南、西北、中原仍有完、颜、宛姓回族。宋元时期就有回回人到金国经商,蒙古人灭辽金后,可能有部份女真人融入回族之中,完、颜等姓氏可以间接说明这一点。

  鲜卑人的主要姓氏是呼延、达奚,今西北、云南、中原仍有呼、奚姓回族;西夏党项人最显著的姓乃党姓,西夏被元灭之后,据考证部分党项人迁往河南,今西北多党姓汉族,而河南仍有党姓回族;关姓是满族的典型姓,清代甘肃就有关姓阿訇,至今甘肃仍有关姓回回;龙姓是苗族的典型姓,回族也有龙姓阿訇;韦姓是壮族的主要姓氏,回族亦有之;狄姓是古代北方狄族的主要姓氏,鄢姓是历史上西域的姓氏,在今西北、云南回民中仍有狄等姓氏。以上说明古代的部分少数民族也可能右融入回族之中的,经过历史的演变,仍可从姓氏中寻觅他们族源。[3]

  回族姓氏地区分布

  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有860万回族,但回族有多少姓氏,至今未有准确的答案。从现有的一些常见姓氏及笔者收集的回族姓氏资料,估计有500个左右。从这些姓氏资料中发现,回族人口虽然少,但姓氏数量较为可观,通常的汉姓,回族有,古老的汉姓,回族亦有,而一些传统的回族姓氏,汉族很少甚至没有,使回族姓氏仍保持本民族的特点。

  西北地区是我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做为中国回族第一大姓马姓,在这里表现的尤为突出。根据宁夏固原县(包括今彭阳县)户籍调查,回族马姓占总人口的1/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固原县回族人口为198106人,马姓约有66 000人。宁夏大学30年校友录(1958-1988年),回族有l 000多人,其中马姓293名,湖南邵阳县的回族马姓占邵阳回族的1/3。所以,回族姓氏有“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还右纳和哈”。西北除了较多的马姓外,还保留了许多回族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这一点应引起回族姓氏研究的注意,这对回族族源的研究是有探索意义的。例如:拉、陕、摆、靠、者、喜、牙、乜、糟、绽、扇、底、朵、敏、勉、把、初、满,洒、撒、尕、阿、讷、塔、纳、哈、虎、沙、喇、宝、和、贴、鲜、计、水,亢、仁、且、腊、百、花、冶、妥、黑、佑、拜、咸、茹、顿、芥、海、消、铁、笪,轿,密、查,朝、雒,踏、剡、销、终、阐、锁、母、明、嗽、邺、乍、佘、弥、元、帖、弭、来,脱、禹、关等姓氏。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姓也没有的,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姓氏的数量,也为回族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云南是我国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回族姓氏以纳、赛、林、马为有名,还有忽、合,木、沐、玉、散、龙、桂、芮、速,晏、云、金、保等姓氏,构成云南回族独特的姓氏来源和姓氏体系。

  河南及中原一带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回族形成后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姓氏,温、安,金,李、艾、宛、米、牧、闻、狄、黑,朱、满、买、左、同、仝、佟、山、扈、火、丹、关、闪、水、梅、盖、刁、皇、皇甫,逮、来,褚、虎、展、党。这些姓氏中有古老的汉姓皇、皇甫,这对研究中原回族姓氏分布很有意义。  沿海及海南岛地区,回回人很早就落籍,由于强大的汉文化的影响,这里回族姓氏以金、丁、郭、高、熊、黄、葛、骆、林、陈、苗、羽、镇、端木为主要姓氏,其中羽、林、端木是中国古老的汉姓。因沿海地区回族历史悠久,仍保留了回族的传统姓氏,如迭、萨、蒲、白、海、夏、脱、马等,从中可追溯沿海回族的渊源。

  京津一带历史上乃是帝王居住之地,许多回族也移居于此,把各地的姓氏带入京城。穆、回、丹、羊、佘、韦、薛、冯、伊、容、柏、云、颜、常、仉、改、钱、居、来、古等姓氏是京津回族的主要姓氏。

  元明时期南京及江浙一带为回族聚居之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这里回族较少。即使如此,这里除回族常见姓外,仍可找到回族的传统姓氏。如哈、郑,达、法、花、望,完、沙、童、伍、马等。

  历史上,两湖地区既是水上枢纽,又是商埠和军事重镇,回族在历史上以军屯或民屯、经商,落籍于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聚居点。留下了马、海,蔡、苏、火、鲍;江,计、羿,答、苫、定、子、狄、魏、许、韦、伍、宛、欧阳等姓氏。这里既有回族传统的姓氏答、海,马、苫、定等,也有中国古老的姓氏欧阳、子。



  • 一键拨号
  • message
    短信咨询
  • map
    查看地图
  • ewm
    二维码